大学生的创新能力,其形成不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,而是多种主客观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产物。
其一,大学生要注重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。
创新能力是在大学生学习、实践、生活的过程中自觉形成,体现在知识水平、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之中。
知识、能力水平是影响自主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。知识因素不但指知识的量,还包括知识的质,没有较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,以及对知识的获得欲望,要在较高层次的水平上创新是难以实现的。但只有知识还不够,还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、丰富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辨别、判断和选择的能力。实际能力在创新意识形成中,往往比知识更重要。
思维方式是创新活动的工具,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创新意识的形成。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给人们留下了守成、稳健的心理积淀,冒险、开拓、创新精神不足。这种客观环境养成了复古、唯书、崇尚权威的思维,失却了质疑、反思和批判思维。自主创新要有开放性思维而不是封闭性思维、批判性思维而不是复制性思维、人文性思维而不是经验性思维。
个性特征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,包括气质、性格、智力、情感、兴趣等方面。一般说来,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创造性,个性特点鲜明的人富有创造性,而个性平淡的人,则缺乏创造性。知识水平、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,都需要大学生自觉学习、锻炼,没有主观因素的培养和提高,自主创新意识将难以形成。
天津家教
上一篇:
推进党建和思政工作科学化
下一篇:
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1
|